您现在的位置:母婴健康库 > 症状库 > 口腔 > 吞酸 > 吞酸治疗护理

吞酸治疗护理:

  一、中医辨证论治

  1、火邪内盛

  主症:吞酸呕吐,胸骨后痛,吞咽困难,二便不调,或大便于结,腹胀腹痛,烦热不安,躁扰易怒,消化不良。脉弦数,舌红绛,苔黄,或黄燥。

  证析:此为火邪灼伤咽嗌之象。火邪内盛,灼伤咽嗌,熏蒸胃腑,则胸骨后痛,吞酸呕恶,吞咽困难。火邪伤津,津液不化,则口干便结;火邪上冲,则烦躁易怒。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为气郁不舒,胃气滞塞所引起。

  脉舌征也是火邪内盛的缘故。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

  处方:中药:大柴胡汤(《金匮要略》)、左金丸(《丹溪心法》)加乌贼骨、煅瓦楞。大陷胸汤(《伤寒论》)加乌贼骨、贝母。

  针灸:公孙、内关、上脘、太冲、合谷,足三里;或膈俞、至阳、心俞、胃俞、委中、承山、三阴交。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三阴交)。留针半时,出针。如痛剧,行针2~3次后,再导引入静,留针半时,出针。

  2、气滞血瘀

  主症:胸骨后痛,呕吐泛酸,吞咽困难,腹胀腹痛,烦躁易怒,口苦口干,呕血,或便血而黑,心悸不安。脉弦数,或弦紧,舌红绛或青,苔白干。

  证析:此为吞酸日久,气滞血瘀所引起。气滞不舒,郁而化火,灼伤血络,则胸骨后痛,呕血,或便血而黑。郁火上冲,则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心悸不安。气滞血瘀,胃气上逆,则腹胀腹痛。

  脉舌征也是气滞血瘀的缘故。

  治则:理气疏郁,化瘀散结。

  处方:中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饮(《类证治裁》)加郁金、佛手、煅瓦楞。

  针灸:间使、膻中、中脘、血海、足三里、解溪、内庭;或肝俞、脾俞、胆俞、神道、金门、阴陵泉。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足三里,或阴陵泉)。留针半时,出针。

  3、痰湿内阻

  主症:胸膈不适,或胀痛,吐酸呕恶,食欲不振,脘腹不适,大便不爽,口苦口腻,胃纳差少。脉滑实,或弦滑,舌淡,苔白腻或厚。

  证析:此为吞酸日久,脾为湿困,痰浊不化之征。脾不运湿,痰阻胸膈,则胸隔不适,或疼痛。痰阻,胃气上逆,则呕恶吐酸,食欲不振。湿浊不化,则口苦口腻,胃纳差少。

  脉舌征也是痰湿内阻的缘故。

  治则:除湿化痰,健脾和胃。

  处方:中药:导痰汤(《妇人良方》)加吴茱萸、木香。小陷胸汤(《伤寒论》)加枳壳、竹茹、牡蛎、泽泻。

  针灸:中脘、足三里、关元、膻中、天枢、内关、公孙;或脾俞、胃俞、至阳、承山、阴陵泉、悬钟。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公孙,或悬钟)。留针半时,出针。

  4、阴虚不足

  主症:呕逆吐酸,口干口涩,心悸不安,夜热出汗,手足心热,尿赤便结,精神不振,眠少梦多。脉细数,或细弦。舌绛,苔少或干。

  证析:此为阴虚不足所引起。阴虚内热,内热伤胃,胃阴不足,则呕逆吐酸,口干口涩。内热伤心,则心悸不安。内热伤津,尿赤便结。阴精不足,脑神失濡,则精神不振.眠少梦多。

  脉舌征也是阴虚不足的缘故。

  治则:滋阴清热,降逆制酸。

  处方:中药:一贯煎(《柳州医话》)、丹参百合饮(验方)加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针灸:间使、神门或阴郄、巨阙、血海、三阴交、太溪;或肝俞、至阳、膈俞、阳陵泉、承山、太溪。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溪)。留针半时,出针。

  二、饮食疗法

  1、凤凰衣粥:鸡蛋壳若干,去内膜洗净炒黄研末,每次6克加入热粥中服食。寒热证均宜。

  2、白胡椒海螵蛸煲猪肚:白胡椒12克,海螵蛸20克,猪肚1个,先将海螵蛸、白胡椒(打碎)放人洗净的猪肚内,并加入少量清水,然后把猪肚两端用线扎紧,慢火煮至烂熟,去海螵蛸及胡椒,调味分次食肉饮汤。适用于寒证吐酸。

健康帮

  • 如果您有健康问题,请在健康帮咨询,广大网友为您一起解答

问题
内容
提交咨询

    疾病自诊

    • 太平洋亲子网“自诊小工具”,帮你看看得了什么病,快试试看! 立即自诊

    您浏览过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