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母婴健康库 > 症状库 > 口腔 > 吞酸 > 吞酸概述

吞酸
症状 吞酸(别名:咽酸)
概述 吞酸,证名。酸水自胃中上至咽喉,不及吐出而下咽,并可感觉到酸味刺激性的表现。又称咽酸。
部位 口腔
人群 儿童 孕妇 女性

吞酸概述

  多因肝气犯胃所致。常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

  1、饮食失调,咽嗌损伤

  嗜食辛辣、烈酒,或恣意高粱厚味,灼伤咽嗌,热积脾胃,日久不化,熏蒸咽嗌,气逆而上,吞酸之病乃成。清·高鼓峰曰:“然又有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四明心法·吞酸》),强调吞酸为饮食伤损咽嗌所引起。

  2、外感风寒,食滞不化

  风寒之邪,内困脾胃,脾胃气滞,食饮积滞,郁而成积,引发吞酸。故明·秦景明曰:“呕吐酸水之因,平时郁结,水饮不化,外被风寒所束,上升之气,郁而成积,积之既久,湿能生热,湿热木荣,肝气太盛,遂成木火之化,而吞酸吐酸之症作矣”(《证治汇补》)。说明吞酸与风寒郁滞,脾胃受困,湿郁化火有关。

  3、 情志抑郁,化火化燥

  恼怒忧郁,肝郁化火,灼伤咽嗌,或肝气伐胃,湿聚成热,湿热化火,咽嗌为火邪所伤,也可引起吞酸。

  凡酸水由胃中上泛,若随即咽下者,称为吞酸,有偏热偏寒之分。偏热兼见心烦、咽干、口苦、苔黄;偏寒兼见胸脘隐痛,呕吐清涎,舌苔淡白。

  一、诊断要点:

  1、望诊:望患者面色、舌色。观察患者胸骨后疼痛的具体部位,是上,或是中,或是下段。望排泄物的色泽等。注意便血色泽等。

  2、闻诊:闻患者语声,后期语声不扬。部分患者嗳气酸腐难闻。

  3、问诊:问患者病史及现状。病史主要询问生活习惯,如有否饮用烈酒的习性,食硬物的嗜好。治疗情况亦应了解,如服药情况,是中药,或是西药。现症重点询问吞酸呕吐,咽嗌后痛,吞咽困难等特征。其他如头昏、心悸、乏力,食欲不振也应了解。

  4、切诊:切脉,触按胸前疼痛的部位、性质(注意动作要轻柔)。

  二、注意与以下症状鉴别:

  1、胎前吞酸 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多因孕妇脾虚或肝郁,复伤于饮食所致。脾虚者,由于脾虚不运,伤食太过,症见胃脘填塞,不得传化而致吞酸。治宜温养脾胃,方用六君子汤加吴萸;肝郁者,由于肝气郁滞,化热犯胃,症见嗳腐吞酸、脘闷胁胀等。宜泻肝清热,用左金丸。

  2、产后吞酸 病证名。庄复严《妇科百辨》:“妇人产后吞酸者何?曰此胃中积痰滞火所致。宜七气合二陈汤。”亦有产后胃弱,过食肥甘,胃不能腐熟水谷而致嗳腐吞酸、纳呆腹胀等症,宜消食导滞,用异功散。

  3、口酸 是指自感口中有酸味,甚或他人闻之有酸腐气味。其病因多在肝胃不和,症见口中发酸,或伴嘈杂吞酸,脘痞嗳气,胁肋闷胀,食少纳呆,舌苔薄黄,脉弦数等。

  三、现代医学检查

  食管镜检查:可见食管粘膜水肿、充血,表面粗糙不平。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可查出炎性细胞。食管X线吞钡检查:有助诊断。通过四诊,症见咽嗌后下痛,呕酸泛酸,吞咽困难,胃脘不适等,参考现代医学检查,明确诊断,并为辨证论治搜集资料。

  一、中医辨证论治

  1、火邪内盛

  主症:吞酸呕吐,胸骨后痛,吞咽困难,二便不调,或大便于结,腹胀腹痛,烦热不安,躁扰易怒,消化不良。脉弦数,舌红绛,苔黄,或黄燥。

  证析:此为火邪灼伤咽嗌之象。火邪内盛,灼伤咽嗌,熏蒸胃腑,则胸骨后痛,吞酸呕恶,吞咽困难。火邪伤津,津液不化,则口干便结;火邪上冲,则烦躁易怒。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为气郁不舒,胃气滞塞所引起。

  脉舌征也是火邪内盛的缘故。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

  处方:中药:大柴胡汤(《金匮要略》)、左金丸(《丹溪心法》)加乌贼骨、煅瓦楞。大陷胸汤(《伤寒论》)加乌贼骨、贝母。

  针灸:公孙、内关、上脘、太冲、合谷,足三里;或膈俞、至阳、心俞、胃俞、委中、承山、三阴交。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三阴交)。留针半时,出针。如痛剧,行针2~3次后,再导引入静,留针半时,出针。

  2、气滞血瘀

  主症:胸骨后痛,呕吐泛酸,吞咽困难,腹胀腹痛,烦躁易怒,口苦口干,呕血,或便血而黑,心悸不安。脉弦数,或弦紧,舌红绛或青,苔白干。

  证析:此为吞酸日久,气滞血瘀所引起。气滞不舒,郁而化火,灼伤血络,则胸骨后痛,呕血,或便血而黑。郁火上冲,则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心悸不安。气滞血瘀,胃气上逆,则腹胀腹痛。

  脉舌征也是气滞血瘀的缘故。

  治则:理气疏郁,化瘀散结。

  处方:中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饮(《类证治裁》)加郁金、佛手、煅瓦楞。

  针灸:间使、膻中、中脘、血海、足三里、解溪、内庭;或肝俞、脾俞、胆俞、神道、金门、阴陵泉。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足三里,或阴陵泉)。留针半时,出针。

  3、痰湿内阻

  主症:胸膈不适,或胀痛,吐酸呕恶,食欲不振,脘腹不适,大便不爽,口苦口腻,胃纳差少。脉滑实,或弦滑,舌淡,苔白腻或厚。

  证析:此为吞酸日久,脾为湿困,痰浊不化之征。脾不运湿,痰阻胸膈,则胸隔不适,或疼痛。痰阻,胃气上逆,则呕恶吐酸,食欲不振。湿浊不化,则口苦口腻,胃纳差少。

  脉舌征也是痰湿内阻的缘故。

  治则:除湿化痰,健脾和胃。

  处方:中药:导痰汤(《妇人良方》)加吴茱萸、木香。小陷胸汤(《伤寒论》)加枳壳、竹茹、牡蛎、泽泻。

  针灸:中脘、足三里、关元、膻中、天枢、内关、公孙;或脾俞、胃俞、至阳、承山、阴陵泉、悬钟。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公孙,或悬钟)。留针半时,出针。

  4、阴虚不足

  主症:呕逆吐酸,口干口涩,心悸不安,夜热出汗,手足心热,尿赤便结,精神不振,眠少梦多。脉细数,或细弦。舌绛,苔少或干。

  证析:此为阴虚不足所引起。阴虚内热,内热伤胃,胃阴不足,则呕逆吐酸,口干口涩。内热伤心,则心悸不安。内热伤津,尿赤便结。阴精不足,脑神失濡,则精神不振.眠少梦多。

  脉舌征也是阴虚不足的缘故。

  治则:滋阴清热,降逆制酸。

  处方:中药:一贯煎(《柳州医话》)、丹参百合饮(验方)加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针灸:间使、神门或阴郄、巨阙、血海、三阴交、太溪;或肝俞、至阳、膈俞、阳陵泉、承山、太溪。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溪)。留针半时,出针。

  二、饮食疗法

  1、凤凰衣粥:鸡蛋壳若干,去内膜洗净炒黄研末,每次6克加入热粥中服食。寒热证均宜。

  2、白胡椒海螵蛸煲猪肚:白胡椒12克,海螵蛸20克,猪肚1个,先将海螵蛸、白胡椒(打碎)放人洗净的猪肚内,并加入少量清水,然后把猪肚两端用线扎紧,慢火煮至烂熟,去海螵蛸及胡椒,调味分次食肉饮汤。适用于寒证吐酸。

  一是机体上火,去火便会釜底抽薪;二是运动量太少,以致肠胃蠕动缓慢,长期造成肠胃功能下降吗,用下面的方法就会解决。

  长期坚持红萝卜切块儿煮粥喝,要吃块儿喝粥。

  另外,还要经常喝温开水。多运动,每天加强体力劳动锻炼,必须全身出汗才行。

  平常不要吃葱、姜、蒜、辣椒、羊肉、花椒、茴香等热性食物和料理.可以吃香蕉、梨、猕猴桃、黄瓜、红薯、绿豆汤、苦瓜等苦味的东西,因为按中医说,它们是凉性的 ,败火的好东西,尤其是苦味的东西,更是败火的天敌。

相关疾病
暂无

相关文章
暂无

健康帮

  • 如果您有健康问题,请在健康帮咨询,广大网友为您一起解答

问题
内容
提交咨询

    健康公开课

    疾病自诊

    • 太平洋亲子网“自诊小工具”,帮你看看得了什么病,快试试看! 立即自诊

    您浏览过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