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母婴健康库 > 症状库 > 耳/鼻/喉 > 鼻翼扇动 > 鼻翼扇动概述

鼻翼扇动
症状 鼻翼扇动
概述 鼻翼扇动是鼻翼运动异常。表现为随呼吸运动而至的鼻孔开大与缩小。这多见于高热性疾病所致的呼吸困难,如大叶肺炎、 支气管哮喘等。
部位 耳/鼻/喉
人群 新生儿 儿童

鼻翼扇动概述

  引起的原因有很多种。见于伴有呼吸困难的高热性疾病所致,和维生素C缺乏症、肝脏疾病或血液系统出血性疾病等。

  鼻翼扇动可见:吸气时鼻孔张大,呼气时鼻孔回缩。

  其特征为:患儿鼻孔开合扇动,伴有呼吸短促,口吐泡沫。

  小儿出现此症状,应疑为急性肺炎。本病由细菌、病毒有关微生物引起,发病率高,为新生儿重要死因之一。起病后,表现为鼻塞、呛咳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后1~2天出现鼻翼扇动,气促紫绀,甚至点头状呼吸,不少患儿表现为口吐泡沫,由于新生儿肺炎单从症状与体征很难明确诊断,需要X线检查协助诊断。确诊后要注意新生儿的保护,不要让呼吸道感染的人接触,以免交叉感染。治疗需要应用抗菌素,并要对紫绀者及时供氧,体温不升者给予保暖。

  鼻翼扇动的鉴别诊断:新病发热,鼻翼扇动,多为肺热壅盛;久病鼻扇,汗出而喘,多属肺肾虚衰。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来说,他们还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他们的感受。孩子患呼吸道疾病后,要判断孩子是否发展成肺炎,家长应该观察孩子有无憋气、呼吸急促、吃奶费劲等情况。如果孩子脸色不好、发灰发暗,甚至口周发青、发蔫、鼻翼煽动(一张一合),就可能是发展成肺炎了。其中,鼻翼扇动是个很关键的判断因素,因为健康孩子鼻翼在正常呼吸时是不会一张一合的。

  肺炎的治疗原则是应用消炎药物,杀灭病原菌。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敏感的药物,早期治疗、足疗程,可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同时还应对症治疗如发热时给予服用退热剂,咳嗽应给予化痰止咳药物,对重症肺炎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的住院治疗。

  儿童大叶性肺炎一般从发病日起大概要5~10天恢复。青霉素对肺炎双球菌十分敏感,所以是特效治疗药,一般采用肌肉注射,如果病情危重,可用静脉输入大剂量青霉素。用药后体温很快下降至正常,能及时阻断病变的进展,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若孩子早期发生中毒性休克,除及时用大量青霉素控制感染外,还要进行输液、升压等抢救休克的治疗。

  一、西医药治疗:

  1、抗生素治疗:用于细菌性肺炎。首选青霉素5—10mg/kg/日,分2次肌注,至热退3天。若效果不佳或过敏者,可用林可霉素30—50mg/kg/日,分2次静滴。头孢噻肟(凯福隆)50-100g/kg/日,分2次静滴。轻者可口服抗生素如羟化氨苄西林(阿莫西林)50—100mg/kg/日。弗莱莫星(羟氨苄青霉素)25~50mg/kg/日,分2—3次。红霉素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可予30~50mg/kg/日,分3-4次口服,或20-30mg/kg/日静滴。浓度0.5-1mg/ml.

  2、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病毒唑)10-20mg/kg/日,分3次口服,或10-15mg/kg/日,分2次静滴,无环鸟苷15—20mg/kg/日,分2-3次静滴。

  3、对症处理

  (1)吸氧:有紫绀者予吸氧。

  (2)镇咳:非那根0.5-1mg/L,口服或肌注。

  (3)化痰:—糜蛋白酶雾化吸人。

  二、中医药治疗:

  1、常症

  (1)风寒闭肺:发热无汗,呛咳气急,痰白而稀或多泡沫,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或淡红,脉浮紧,指纹青红在风关。

  治法:辛温宜肺,化痰止咳。

  方药: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葱白10克、淡豆豉10克、荆芥6克、半夏6克、莱菔于10克。

  中成药:小青龙冲剂1/2-1袋,每日2次。

  (2)风热袭肺:发热,有汗,口渴,咳嗽痰黏或黄,气促鼻煽,面赤唇红,咽红,指纹青紫多在气关,脉浮滑。

  治法;辛凉解表,宜肺化痰

  方药: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先下)25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黄芩10克、黛蛤散(包煎)10克、全瓜萎15克、桑自皮10克。

  中成药:射麻口服液每次1/2—1支,每日2次;止咳橘红口服液,每次1/2-1支,每日2次。

  (3)痰热阻肺:壮热,咳嗽而喘,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口唇紫绀,面红口渴,喉间痰鸣,声如拽锯,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红苔黄,脉弦滑,指纹紫至气关。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乎喘。

  方药:麻黄3克,射干6克,葶苈子、杏仁、地龙、钩藤、黄芩、竹茹各10克,生石膏25克。

  中成药:竹沥水,每次5~10ml,每日3次。

  (4)阴虚肺热:潮热盗汗,颧红唇赤,干咳无痰或痰黏难吐,舌质嫩红、舌苔光剥少津,脉细数,指纹沉紫。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生扁豆、炙杷叶、川贝母、百合各10克、天花粉15克,甘草3克。

  中成药:养阴清肺糖浆,每次5—10ml,每日1次;川贝楷杷霹,每次5—10ml,每日2次。

  (5)脾气虚:低热起伏,面色白光白,动测汗出,咳嗽无力,微微气喘,喉中痰鸣,神倦懒言,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指纹色淡。

  治法:益气健脾,调和营卫。

  方药:太于参、生黄芪、茯苓、白术、五味子、麦冬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陈皮、甘草、半夏各6克。

  中成药:玉屏风散,每次1袋,每日2次。

  2、变症

  (1)心阳虚衰;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下出现痞块,舌质紫舌苔溥白,脉象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人参10克、附子10克、干姜3克、炙甘草6克、龙骨(先煎)20克、牡蛎(先煎)加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

  (2)邪陷厥阴: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羊角粉(冲服)1.5克、白芍10克、钩藤10克、生地10克、黄芩10克、菖薄10克、远志10克、天竺黄10克。

  中成药:紫雪散,牛黄清心丸。

  伴有呼吸困难的高热性疾病容易引起鼻翼扇动,应对此做好相应预防。

  发热时家庭的治疗措施:

  ●不要急于降温

  如果医生确定你只是感冒了,在你能耐受的范围内,最好不要急于服用解热 药。发烧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我们的身体藉由升高体温来调动自身的防御系统杀死外来病菌(一般来说,病菌在39℃以上时就会死亡),从而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时(37—38.5℃)使用药物来退烧,会使体内的细菌暂时变成假死状态,并使他们产生抗药性,一旦死灰复燃,往往更难治疗。

  ●冷敷

  如果高烧让你无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帮助降低体温。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当冷敷布达到体温时,应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也可将冰块包在布袋里,放在额头上。

  ●热敷

  假使体温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烧。用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病人额头、四肢,使身体散热,直到退烧为止。

  但是,如果体温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

  ●擦拭身体

  蒸发也确降温作用。专家建议使用冷自来水来帮助皮肤驱散过多的热。虽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绵)全身,但应特别加强一些体温较高的部位,例如腋窝及鼠蹊部。将海绵挤出过多的水后,一次擦拭一个部位,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体温将蒸发这些水分,有助于散热。

  ●泡澡

  有时候,泡个温水澡是最舒服不过了。它同样也可以起到缓解发热的症状。婴儿应以温水泡澡,或是以湿毛巾包住婴儿,每15分钟换一次。

  ●补充液体

  当你发烧时,你的身体会流汗散热;但当你发高烧时,身体会因为流失太多水分而关闭汗腺,以阻止进一步的水分流失,这使你的身体无法散热。解决之道就是补充液体,喝大量的白开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萝卜汁。如果你想喝番茄汁,应选用低钠的产品。发烧期间应避免固体食物,直到状况好转。

  如果呕吐情形不严重,还可以吃冰块退烧。在制冰盒内倒入果汁,冰成冰块,还可在冰格内放入葡萄或草莓,这尤其受到发烧的孩子欢迎。

  ●适当服用止痛药

  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药。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扑热息痛,每4小时服用——次。扑热息痛的优点是较少人对它过敏。由于阿司匹林与扑热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若觉得使用任何一种皆无法有效地控制发烧,不妨两种并用。每6小时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扑热息痛。服用这些药物时,需先经医师同意。

  ●切勿让孩子服用阿司匹林

  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千万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可能使发烧的儿童爆发雷氏症候群,这是一种致命性的神经疾病。儿童可以用扑热息痛代替。以每磅体重服用5—7毫克的方式,计算服用量,每4小时服用一次。记住,增加使用频率或超过适当剂量,都有危险,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注意穿衣适量

  如果你感到很热,则脱下过多的衣物,使体内的热气可以散发出来。但如果因此而使你打寒颤,则说明衣物太少,应该增加,直到不冷为止。

  如果患者是小婴儿,则需特别注意,因为他们还不会表达他们的感受。其实,给小孩穿过多衣服或把他们置于酷热的场所,都可能引起发烧。

  同时,勿使室温过高,医师通常建议勿超过20℃。同时,应让室内适度地透气,以帮助复原,并保持柔和的光线,使病人放松心情。

相关疾病
暂无

相关文章
暂无

健康帮

  • 如果您有健康问题,请在健康帮咨询,广大网友为您一起解答

问题
内容
提交咨询

    健康公开课

    疾病自诊

    • 太平洋亲子网“自诊小工具”,帮你看看得了什么病,快试试看! 立即自诊

    您浏览过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