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宫颈炎的病理综述

2011-12-15 09:50:51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慢性宫颈炎的病理:

  1.宫颈糜烂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为宫颈糜烂。目前,西方国家的妇产科教科书已废弃宫颈糜烂这一术语,而改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并认为不是病理改变,而是宫颈生理变化之一。主要基于以下认识:

  (1)显微镜下糜烂面为完整的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因柱状上皮菲薄,其下间质透出呈红色,故肉眼观似糜烂,并非上皮脱落、溃疡的真性糜烂。

  (2)阴道镜下表现为原始鳞柱交接部的外移。

  (3)正常宫颈间质内存在作为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宫颈间质内淋巴细胞的浸润,并非一定意味着慢性宫颈炎。

  我国将宫颈糜烂分为病理炎性糜烂及假性糜烂:仅在一些生理情况如青春期、妊娠期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宫颈管柱状上皮增生并外移,可见宫颈外口呈红色,细颗粒状,为宫颈假性糜烂,不属于病理性宫颈糜烂;其他均为炎性糜烂。

  根据宫颈糜烂深浅程度分为3型:

  ①单纯性糜烂:在炎症初期,糜烂面仅为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表面平坦。

  ②颗粒型糜烂:随后由于腺上皮过度增生并伴有间质增生,糜烂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

  ③乳突型糜烂:间质增生显著,表面不平现象更加明显呈乳突状。

  根据宫颈糜烂面积大小可将宫颈糜烂分为3度(图1):

  A.轻度:指糜烂面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1/3。

  B.中度: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

  C.重度: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

  2.宫颈息肉宫颈管黏膜增生形成的局部突起病灶称为宫颈息肉,息肉常有蒂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息肉形成机制不清,可能与局部的慢性炎症刺激有关。息肉常发生在40~60岁的多产妇女。息肉为1个或多个不等,直径一般约1cm,色红,呈舌形,表面光滑或分叶状,质软而脆,易出血,蒂细长。根部多附着于宫颈外口,少数在宫颈管壁。光镜下见息肉中心为结缔组织伴有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表面覆盖单层高柱状上皮,与宫颈管上皮相同。宫颈息肉极少恶变,恶变率<1%,但应注意子宫恶性肿瘤可呈息肉样突出于宫颈口,应注意鉴别。宫颈息肉。

  3.宫颈黏膜炎 病变局限于宫颈管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宫颈阴道部外观光滑,宫颈外口可见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宫颈管黏膜增生向外突出,可见宫颈口充血、发红。由于宫颈管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可使宫颈肥大。

  4.宫颈腺囊肿在宫颈糜烂愈合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腺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增生或瘢痕形成压迫腺管,使腺管变窄甚至阻塞,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囊肿。镜下见囊壁被覆单层扁平宫颈黏膜上皮。检查时见宫颈表面突出多个青白色小囊泡,内含无色黏液。若囊肿感染,则外观呈白色或淡黄色小囊泡。宫颈腺囊肿。

  5.宫颈肥大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宫颈组织充血、水肿,腺体和间质增生,还可能在腺体深部有黏液潴留形成囊肿,使宫颈呈不同程度肥大,可达正常宫颈的2~3倍,硬度增加,但表面多光滑,有时可见到宫颈腺囊肿突起。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