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母婴健康库 > 症状库 > 生殖系统 > 盆腔积液 > 盆腔积液概述

盆腔积液
症状 盆腔积液
概述 盆腔积液就是盆腔存在炎性渗出物,可发生在子宫内膜发炎后,内膜组织肿胀的细胞中渗出的略黏稠的液体,被周围组织包裹所渐渐形成的囊性包块。
部位 生殖系统
人群 女性

盆腔积液概述

  因为盆腔是腹腔在全身最低的部位,当有渗出液或漏出液时都会引流到盆腔,从而形成盆腔积液。

  部分正常妇女在月经期或排卵期会有少量血液聚积在盆腔,形成盆腔积液,这样的盆腔积液有时是一件好事,它证明妇女的输卵管是畅通的,输卵管有渗出,如果伞端通畅少量渗出物就会到盆腔,从而形成盆腔积液。

  在临床上大多数妇女的盆腔积液是由于炎症引起,是盆腔存在炎性渗出物,如果不加以治疗的话,可以慢慢长大。太大了,药物就不容易消除了,需要手术治疗。

  盆腔积液的位置多发生在子宫直肠陷窝等盆腔内位置较低处,妇科常用的有效检查手段是B超,可以较准确的判断积液的量。

  可详细结合病史、症状以及体症等明确是正常积液还是异常积液。如确诊为异常积液则要明确导致积液的原因,去除病因是关键。

  抽取积液是西医检查或对症治疗手段,不应常作。因为单纯抽积液不但不会治好盆腔积液,还会使积液增多。

  盆腔积液因急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引起者,多伴有下腹痛(双侧或单侧),腰骶部疼痛,腰酸下坠,下腹涨痛,坠痛,腰酸等症。

  1、一般治疗: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治疗的信心,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2、中药治疗:

  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居多,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方药用:丹参18g、赤芍15g、木香12g、桃仁9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茯苓12g、丹皮9g、生地9g.痛重时加延胡索9g.有些患者为寒凝气滞型,治则为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常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g、白术9g、黄芪15g。

  3、物理疗法:

  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常用的有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可加入各种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蜡疗等。

  4、其他药物治疗:

  在用抗炎药物时,也可同时采用α-糜蛋白酶5mg或透明质酸酶1500U,肌肉注射,隔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以利粘连和炎症的吸收。个别患者局部或全身出现过敏反应时应停药。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与地塞米松同时应用,口服地塞米松0.75mg,每日3次,停药时注意逐渐减量。

  5、手术治疗:

  有肿块如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可行手术治疗;存在小的感染灶,反复引起炎症发作者亦宜手术治疗。手术以彻底治愈为原则,避免遗留病灶再有复发的机会,行单侧附件切除术或子宫全切除术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对年轻妇女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慢性盆腔炎单一疗法效果较差,采用综合治疗为宜。

  相关阅读

  拒绝盆腔积液,怀上健康宝宝

  1、女性要注意经期、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卫生,预防感染。

  2、女性防止滥用抗菌素、消炎药。抗生素无论是口服还是打针都会抑制阴道的乳酸杆菌扰乱阴道的自然生态平衡改变了阴道的微环境致病的细菌病源体就可能繁殖最终导致局部的念珠菌性阴道炎发作,进而分泌出炎性液体从而引起盆腔积液。

  3、是预防重在房事保洁。在女性内生殖器炎,附件炎,盆腔炎感染中,房事不洁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由于一些性伴侣在房事之前兴致高涨,忽略了局部卫生,没有清洗便匆匆上阵。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从而引起几个部位同时出现盆腔积液。

  4、是女性要正确冲洗阴道。有些女性为了保持卫生经常使用药用洗液来清洗阴道这样很容易破坏阴道的酸碱环境反而容易感染上念珠菌性阴道炎。正确的冲洗是用清水进行冲洗。

  5、是及时就医。生殖系统疾病发病后,大多数人都会有不同的症状,急性炎症有可能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以至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慢性盆腔炎。有时有低热、易感疲劳,部分病人由于病程长而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精神不振、周身不适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月经前后加剧。由于慢性炎症而导致盆腔瘀血、月经过多,卵巢功能损害时会出现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会导致不孕症。

  6、是如意外怀孕,要做好妇科手术的术前准备。注意保持外阴清洁,术前三天避免性交;术后注意外阴、阴道清洁,用温热水勤洗外阴,及时更换会阴垫及内裤,2~3周内禁止性交。

  7、是患有急性内生殖器炎,附件炎。盆腔炎要彻底治愈,防止转为慢性。从而引起积水,积液。

  8、是重视妇科体检。

  9、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加营养、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相关疾病
暂无

健康帮

  • 如果您有健康问题,请在健康帮咨询,广大网友为您一起解答

问题
内容
提交咨询

    健康公开课

    疾病自诊

    • 太平洋亲子网“自诊小工具”,帮你看看得了什么病,快试试看! 立即自诊

    您浏览过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