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母婴健康库 > 症状库 > 思维意识 > 无助感 > 无助感概述

无助感
症状 无助感(别名:后天无助感)
概述 后天无助感是沃柯博士为了解释受虐妇女不能主动终止暴力婚姻的原因而提出的。后天无助感这一词最初来源于心理学家马丁.沙利格文在60年代的一次试验。
部位 思维意识
人群 儿童 孕妇 女性

无助感概述

  个体把控制力缺失归因于:

  1、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

  2、自己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

  3、渗透到生活中多方面。易倾向于产生习得性无助。

  一、症状表现

  患者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塞得格曼在无助感理论中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根据他的理论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

  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也就是说:“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

  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

  二、鉴别诊断

  无用感:常见于退休后的老年人和内源性抑郁症患者。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常伴有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以消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患者心境低落,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状态,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及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无能力感:常见于适应障碍,发病多在应激性事件发生后1~3个月之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适应障碍是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加上病人的人格缺陷,产生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以及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并使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慢性心因性障碍。

  无羞惭感:常见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病人。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无特效药,患者可尝试多接触周围朋友亲人,感受亲情友情。习得性无助的治疗 如下:

  一、强化法

  强化法是通过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性行为。例如,在游戏中通过强化手段,可以矫正学生的习得性无助行为,使之逐步建立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在利用该方法过程中,要注意制定适当的目标,每一步该怎么做,都要定出可以给予强化的标准,一旦所需行为出现,立即给予强化。例如,要矫正社交习得性无助,第一步的标准可以是习得性无助者主动与人交往。一旦出现了主动与人交往的行为,就给予表扬。第二步的标准就是在一定时间,习得性无助者主动与人交往的次数增多。只有当其交往频率增加时予以奖励。第三步的标准就是习得性无助者在遭到拒绝后,主动与其他人交往。如此进行下去就可以使学生的行为一步步接近希望的行为模式。

  二、认知疗法

  1、教会学生审视自己的意识

  对学生的训练可通过自我报告方式进行。在每次解决问题时都要求学生将自己脑中呈现的各种想法全部报告出来,与其一起分析这些报告,就会发现在遇到困难时,其一贯采取的思维方式。利用自我报告,将内部言语变成外部言语,个体就可以意识到这种自动化思维。

  2、教会学生收集相反的证据

  可以教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收集证据(1)题目真的太难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其意识到其实这些知识都学过,只是一时没想起来,另外也可以让其跟同等水平的能顺利解决该问题的学生相比,让他意识到别人能解决,那自己也应该不成问题。(2)自己真的笨吗?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教师尤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以充分的肯定,教师的肯定对其恢复自信可起到极大的帮助。

  3、教会学生做不同的归因,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引起失败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对于拒绝可作以下几种归因:A.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B.他正忙。C.他讨厌我。D.他本身就是个讨厌的家伙。习得性无助者一般倾向于采用A的归因方式,将失败归结于自身,而且是稳定的原因,这就会让人感到难过。教会他们多种归因方式后,让其明白可能是因为B、D才拒绝我,因此个人也就不会觉得难过,归因于C时也可以让个体感到只有他才不喜欢我。这样就可以驳斥“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的说法。

  其次,教会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习得性无助者对于学习结果典型的归因模式为:将成功归结为题目太简单、老师评卷较宽松等外部、暂时的因素;而将失败归为自己无能这样稳定、内部、不可控的因素。这种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易损害学生的自尊、自信心,从而造成无助感,学习的动机减弱。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就是要转变这种模式,让学生将成功归为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为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可以有效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

  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矫正策略: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相关疾病
暂无

相关文章
暂无

健康帮

  • 如果您有健康问题,请在健康帮咨询,广大网友为您一起解答

问题
内容
提交咨询

    健康公开课

    疾病自诊

    • 太平洋亲子网“自诊小工具”,帮你看看得了什么病,快试试看! 立即自诊

    您浏览过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