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症状: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别名:母乳性黄疸)
概述: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表现为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
部位: 全身
人群: 新生儿

  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近来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

  一般认为由于母乳中含有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饱和脂肪酸增多,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后者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键,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而易在小肠被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结果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

  相关阅读:

  新妈妈请别忽略母乳性黄疸

查看更多

  1、母乳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10~30mg/dl)。如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若停止哺乳,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2、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3、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相关阅读:

  母乳性与病理性黄疸症状 

查看更多

  暂时停止喂食母乳,改为人工喂养。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

  同时给予支持疗法: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鼓励妈妈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儿大便次数。严重者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

  相关阅读:

  新生宝宝患黄疸必须中断哺乳吗?

查看更多

  母乳喂养性黄疸主要在预防,早开奶,勤喂奶,尤其是夜间喂奶,因可刺激催乳素的分泌。

  孕母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黄疸病史可口服黄疸茵陈冲剂。自确诊的服至分娩,服药时间以两个月以上为宜。

  婴儿出生后,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以便及时破损感染。

  相关阅读:

  应如何护理母乳性黄疸宝宝

查看更多